2024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应急管理学院”),联合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以下简称“集成电路学院”),共同主办了一场以探索应急管理与人工智能交融之道的学术报告会,邀请来自科技部、中央党校和新兴际华的三位知名专家主讲“应急管理与人工智能”系列前沿讲座,旨在探讨应急管理领域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应急响应效率、降低应急风险,共同构建智慧安全新格局。本次系列讲座吸引了来自应急管理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其他学院共计约410多名师生参与,讲座内容引人入胜,引爆全场,在数百名与会教师与学生中成功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报告会的核心讲座《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实践和思考》由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外专局原局长李萌主讲,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焦建彬教授主持。
焦建彬主任主持
作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规划带头人,李萌委员总结历史,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进展,详细介绍了包括推动大模型技术落地、攻关人型机器人、完善场景驱动生态等一系列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事件;同时立足当代,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指示,强调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战略问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性力量,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社会治理高度结合,以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活力。展望未来,李萌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创新领域将展现无限可能性。大规模预训练技术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国家要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对未来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的强大支撑。
李萌委员报告会现场
李萌委员
如果说李萌委员的讲座为与会者拉开了一幅智慧应急技术发展的未来蓝图,那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的首席专家王永明教授,则以国内公众熟知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突发事件为例,将大家的视野拉回到严峻的现实生活中,以主题为《基于720灾害复盘思考巨灾应急准备策略》的案例专题,从灾害的宏观层面展开了“总体是天灾,具体有人祸”的事件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朱建明教授主持了这场报告。
朱建明教授主持
王永明教授报告会现场
王教授从郑州作为新兴特大城市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排水能力下降,极端气候频发等多角度,分析了720事件的灾害链,并结合当时实际发生的防汛关键期空白、应急处置迟缓等实际情况,从能力、体系和理念三个层面探讨了本次巨灾事件带来的教训与启示,犀利指出了当地有关部门风险研判不及时、组织动员不得力、统一指挥不到位等能力层面的缺失,指挥体系设计与灾害逻辑不符、跨部门联合风险评估机制缺失等体系层面的挑战,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存在偏差,未能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等理念层面的差距。这些细节性的分析和讨论为听众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使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巨灾应急准备的重要性和现实挑战。与此同时,王永明团队关于成都极端暴雨洪涝巨灾情景构建项目中的成果,包括灾害过程模拟、灾害后果分析、应急任务研究、应急能力评估以及成果应用转化等环节,让听众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应急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王永明教授
由新兴际华集团应急研究总院姚翔研究员主讲的最后一场报告《安全应急行业与新质生产力》,将人们的视线从应急管理与人工智能交融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视角,引向企业应用的实战领域。
姚翔研究员
姚翔研究员以其丰富的安全应急领域实践经验和积累,向现场听众介绍展示了一系列新型应急技术与装备实例,如智能头盔与智能交互在复杂作战环境中的应用、天空地一体化的应急通信指挥关键技术与装备等。这些成果展示了安全应急行业在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针对安全应急行业面临的研究困难,姚翔研究员提出了有效可行的解决策略,强调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鼓励更多的同学以扎实的理论和富有创造性的大胆实践意识,献身安全应急行业的发展。
姚翔研究员报告会现场
思想在碰撞中升华,共识在交流中凝聚。专家们精彩的报告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关注和讨论。师生们在互动环节中提出了诸如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在结构生物学中的作用、人工智能领域如何从跟跑转化为领跑、人工智能是否将成为未来的就业热门方向、安全应急产品投入时的考量因素,以及当前我国数据库产业的发展状况等问题,专家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答和耐心的回应。三场报告讨论氛围热烈,学术气氛浓厚,大家在交流互动中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认知。此次报告会无疑为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带来了一次学术上的盛宴,也为未来应急科技的发展指明了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报告现场互动交流
夯实基础理论,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共创科技未来。参与本次学术报告会的师生们表示,期盼拥抱更多的机会,参与类似的学术盛会,了解知识辉煌,感悟科技力量,参与实践挑战,见证美好未来。